隨著老舊電梯逐年增多,電梯困人故障和安全事故時有發生。為加強電梯安全管理,國務院辦公廳于去年印發了《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�!兑庖姟访鞔_要求推進電梯監管改革創新,在從嚴監管基礎上,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和信息化手段,構建權責明晰、安全有序的電梯安全社會治理體系。
市委、市政府將今年確立為“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”。作為建設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,提升居住品質越來越受到市民關注。那么如何充分調動市場化機制,發揮維修資金的保障作用呢?成都創新探索,針對10年以上老舊電梯,組織業主表決同意的基礎上,在維修資金使用中引入保險機制,建立及時有效的“保險+服務”電梯維修模式。此舉標志著成都維修資金的保障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發揮。目前“帕麗灣”、“錦城龍苑”、“五丁苑”、“東方明珠花園西區”等4個小區已進行了試點探索。
電梯使用現狀
責任不明晰、維修費用高、表決難通過保險機制介入可將惡性循環化為良性運轉
為何選擇從電梯入手引入商業保險模式?
記者了解到,當前成都的住宅小區約有超過10萬臺電梯,大部分“年紀較大”的電梯常會出現大小“病痛”,維修費用一次少則幾千,多則上萬,加上缺乏監督手段,日常維護不到位,經�!靶〔 蓖铣闪恕按蟛 薄H绻褂镁S修資金維修電梯,不管怎樣都須經過“雙三分之二”業主表決通過,業主意見難以統一,過程漫長。維修需等待較長時間,給群眾造成極大不便。但如果不修,電梯“帶病”運行又帶來嚴重安全隱患。
2018年我市頒布實施《成都市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》(市政府第195號令,以下簡稱195號令),195號令規定,通過建立小區的應急使用預案或管理公約,實現“預先授權、遇險使用”。同時對于因各種原因未建立應急使用預案或管理公約的,當電梯故障等7種應急情形出現,嚴重影響業主生活或危及其人身財產安全時,可不經業主表決,直接啟動使用維修資金實施應急維修。但實際操作中,由于部分物管公司、業委會成員對政策不了解,申報流程不熟悉;個別街辦社區在組織應急使用維修資金的過程中缺位,應急使用的“綠色通道”沒能有效發揮。
“電梯管理涉及的責任方,包括業主、物業公司、電梯制造商、維保單位和維修單位等。”一位業委會主任表示,這其中難免存在逐利關系,“壓縮維保經費,低水平養護電梯,小問題拖成大問題,再將大問題轉移到維修環節,使用業主共有的維修資金,業主當然不愿意。”據了解,這樣處于“拉鋸”中的小區有時電梯一停就是一兩個月,群眾苦不堪言。
在這種管理不得當、維護不到位、表決難通過、維修費用高的電梯使用現狀下,按照《意見》思路,引入商業保險可謂“另辟蹊徑”,將目前電梯管理中的惡性循環轉化為良性運轉。“保險公司的介入,出于對賠付風險的考慮,會重視電梯日常維護,對電梯進行全面‘體檢’和監測,監督維保單位盡到維護責任,確保維修公司對電梯進行專業高效的維修,促使物業公司盡到管理職責�!薄芭聋悶场毙^一位業委會成員分析,電梯維修中引入商業保險進一步厘清了各方職責,對電梯、對小區的長效治理有積極意義。
電梯維修保險亮點
亮點1
更快捷
創新維修資金使用模式縮短電梯排危除險時間
故障受理響應僅需15分鐘,當天即可開始維修
近日,以成都市“帕麗灣”為代表的一批小區,相繼與中保財險成都分公司簽約,使用維修資金購買電梯維修險。據了解,此次簽約的“帕麗灣”小區于2008年交房,小區內共有12臺電梯,因使用年限較長,不少電梯都存在“帶病”工作的情況。
小區業委會主任周燕坦言:“按正常維修資金使用流程,根據《物權法》等相關法律,使用維修資金時必須要取得‘雙三分之二’以上的業主同意,業主意見征集本來就是個漫長的過程�!�
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,目前正常使用維修資金維修電梯,從發現故障到組織表決,再到開始維修,最短用時29天;即使走應急使用流程,從發現故障到開始維修,最短也要14天。住在該小區高層的業主表示,應急使用維修資金大大提高了電梯維修效率。但少一部電梯確實不方便,但還是希望維修能再快點。
今年,市住建局開始探索在維修資金使用中引入商業保險,并跟人保財險共同探索推出“電梯維修險”,通過使用維修資金購買電梯維修險,及時消除電梯安全隱患,保障業主人身安全。“帕麗灣”小區參與試點,成為了全市首個簽署電梯維修保險合作協議的商品房小區。